矢志報國,讓科學家精神恒遠流傳
——三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
湖南日報評論員
“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廣大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強調要大力弘揚以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為內涵的科學家精神,為“十四五”時期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凝聚起精神動能。
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為了中國的核潛艇,黃旭華隱“功”埋名三十載,從志在必得的少年到白發蒼蒼的老年;為探索宇宙奧秘,南仁東終生報國不言悔,打造出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為筑牢國家生物安全防護,陳薇“繁霜盡是心頭血”,為應對今后可能出現的重大疫情奠定基礎……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每一項歷史性成就,都是科學家前赴后繼、矢志報國的結果。把個人科學追求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科技工作者必將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
敢于創造、不斷創新,是科技工作者實干報國的根本途徑。無數個晝夜,上萬次測試,從幾十萬行代碼里“揪”出那個不起眼的“問題變量”,才有如今稱為“國之利器”的“天河”系列超級計算機;給地球“做CT”的何繼善院士,曾發現傳統電磁勘探理論的公式存在錯誤,大膽突破并建構出全新的電磁勘探理論和公式。調動和充分尊重科技工作者的創新創造精神,鼓勵他們提出新理論、開辟新領域、探尋新路徑,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定能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拓展向科學技術進軍的廣度和深度。
“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薄90后”袁隆平褲腿沾滿泥水,成功培育高產雜交稻,重重稻浪筑起糧食安全根基;文石林這位半輩子守護、改良土壤的“科學農夫”,讓衡陽紅壤實驗站成為中國唯一深入紅壤腹地、建站時間最長的農業科研前哨?茖W家的優勢不僅靠智力,更主要的是專注和勤奮,經過長期探索而在某個領域形成優勢。這些年,我省超級計算機、磁浮技術、北斗衛星等一批科技成果的取得,都是科學家及其團隊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嘔心瀝血苦干出來的。前路越是難行,越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惟有堅持不懈、苦戰實干,方能達到目標、贏得未來。
沒有全社會的悉心培育,科學家精神難以拔節生長。當我們期待科學家甘于“板凳坐得十年冷”,不盲目追逐熱點、隨意變換方向,也應給予他們“數十年磨一劍”的科研環境;當我們希望科研回歸本真、心無旁騖,不要把精力浪費到爭待遇、搶帽子上,同樣要在考核中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傾向;當我們寄望所有科技工作者在專業上一絲不茍,也要相信專業的人辦專業的事,減少對科研活動的直接干預。尊重科技創新規律、人才成長規律、科研管理規律,推動科技管理體制更加適應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需要,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厚植科學家精神,培育更多問鼎世界科技前沿的科學家。
“我們采集的種子,也許在幾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發芽,到那時,不知會完成多少人的夢想……”鐘揚教授留下的不僅是植物的種子,更是在公眾心中播撒科學的種子?茖W家傾其一生,進行著突破邊界的探索,釋放出人格的魅力,吸引著更多人敲擊科學的大門。從娃娃抓起,培養起、引導好孩子們的“好奇心”,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崇尚創新、尊重人才、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濃厚氛圍,我們就能擁有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讓科技事業后繼有人。
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站在國家發展新的歷史起點上,身處于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歷史性交匯期,需要廣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在國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散發光芒,創造出無愧時代、無愧歷史的更大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