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員介紹吳冠中寫生作品。鄧霞 攝
參觀者欣賞林風眠的寫生作品。鄧霞 攝
中新網湖南新聞11月25日電(記者 鄧霞)秋樹紅染的山林、小橋流水的江南人家、藤黃黑墨交織的灘涂、濃墨狀出的蘆葦孤雁……正在向日葵美術館展出的“畫冠中西”林風眠、吳冠中大師書畫、信札手稿展,連日來吸引了不少參觀者前來欣賞大師們筆下色彩繽紛的藝術世界。
作為向日葵美術館成立一周年以來致獻的展覽,“畫冠中西”大師書畫、信札手稿展是繼“二石二虹(鴻)”大師館藏展之后推出的又一重磅展覽,現場不僅展示了林風眠、吳冠中兩位大師的書畫、信札手稿和寫生稿作品,還有4件非常珍貴的宋元瓷器,全部展品共計140余件。
走進展廳,迎面看到一幅林風眠的《晚霞睡蓮圖》,在藍灰色的天空下,金色的晚霞映照著河面上靜靜生長的睡蓮,荷葉與荷花也被鋪上了或金黃或橙黃的色彩,遠方是隨風搖曳的蘆葦,整幅畫面如夢境一般,色彩沉郁而幽靜。旁邊還有一句林風眠的自白:“我欣賞中國文化,也欣賞西方文化,但我只為‘美’而創作”。
往里走是一整面墻的吳冠中水彩畫,全套水彩畫作品共計49幅,都是其1982年創作的,從北方鄉野、江南村鎮到小橋流水,山巒的起伏、草木的枝杈、巖石的紋理、錯落的屋宇盡收眼底。以“繪畫界的苦行僧”自比的吳冠中,曾說自己“從藝六十年,寫生六十年”,寫生途中又常常是“飲食無常學走獸”,翻看他的寫生足跡,不得不讓人感嘆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正如他常常說的“一切寫景,皆是寫情”。
繼續向前,參觀者便正式進入了林風眠的藝術天地,從西子湖畔的濕地荷塘與飛雁,到故鄉梅縣的蘆葦、重慶嘉陵江畔的打漁人,再到上海灘里健壯的少女和戲臺上的民間藝術……作品題材豐富,藝術創作多元。從西方發現東方,在20世紀的中國,林風眠的藝術道路詮釋了一種新的可能,可以不像傳統中國畫家那樣從臨摹畫譜和筆墨程式入手,而是從更廣泛的瓷器、畫像磚、青銅器、剪紙等中國藝術形式中汲取養分。就像他筆下的仕女,有宋瓷弧線的靈感,豐潤、飄逸、素雅。他的禽鳥,則通過黑白對比,營造出了沉郁孤寂的意境,卻又在感傷中蘊涵著勃發的生命力和無限的希望。
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到2021年5月31日。(完)